254、第二百五四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胤礽点了点头,解释道:“承三(杜恭俊)说,听闻京城传来消息,太师傅仍会动身前来,却不能赶到见乌库妈妈最后一面,他会遗憾终生。乌库妈妈说,只有太师傅能劝得动您。”
  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岁月,太皇太后走了,杜立德半只脚已踏入棺材,而康熙,正当壮年,灼灼烈阳。
  康熙念及皇玛嬷的遗言,低叹一声:“这些天,辛苦你了。”
  “您能重新打起精神来就好了,皇玛嬷的后世还等着您操持。”
  既然不必运送回盛京与皇祖合葬,康熙想了想,下令拆下东王殿,又重建了一个称其为“暂安奉殿”,待孝陵修缮好,再移居到先帝那儿,与先帝母子二人一起住。
  缟素百日,素服三年,帝王命以国丧三年。
  朝臣苦心劝说,奏折堆满了康熙的御案,以求帝王按照传统,“以日易月”,康熙不允,非得传素服服孝三年。
  朝臣们无法,遂纷纷将压力施展到了胤礽这儿,来求胤礽劝说帝王的,还请胤礽想办法的,从部院朝臣到内阁学士,再到太傅。
  御史们商议下来,齐刷刷对胤礽道:您若是能劝住皇上,微臣忍一年不弹劾您。
  胤礽:???
  陈廷敬来见胤礽,对他道:您若是能让皇上改变心意,穿回龙袍,微臣就帮您完成户部转型的计划。
  张英、汤斌等太傅也来找他,边叹息边道:我们知道殿下为难,可事到如今,只有您能劝住皇上了。
  杜太师在家养病,他也不会劝说皇上不服丧。
  还有大哥,他才刚刚新婚就要服丧三年。
  胤礽一个头两个大。
  一边是孝道,一边是帝王体面,亲情与国政哪个更重要,理智上知道该劝一劝,心里却知道,若是劝了,汗阿玛得多伤心,服丧是在祭奠亲人,连这都要劝回来,那是硬逼着死去至亲之人的人放弃祭奠,那才叫痛苦。
  胤礽想了想,委婉的劝谏不如实际行动的纪念更有意义。
  康熙瞧他来,不愿提及服丧之事,淡淡道:“朕知道近日有不少朝臣给你压力,你莫将他们当回事,朕的心意已定,是不会轻易更改的。”
  胤礽开门见山道:“汗阿玛,本朝至今礼典之中后宫还未规定过丧仪,丧仪如何,皆无从考据,全出自您之口,皇玛嬷是最尊贵的太皇太后,理应有最高丧仪,按照前明的丧仪来照搬,恐怕是不够的。”
  康熙怔了怔:他倒是忘了还有这事。
  “您能为乌库妈妈规定丧仪,写入典籍,让子孙后代有制可循吗?”
  康熙若有所思,果真有些意动。
  他将礼部分化后事务清闲许多的沙澄叫到御前,又叫上了身边重臣数人,嘱咐他们:朕欲为后人规定后宫丧仪,你们弄个章程出来,沙爱卿礼典懂得甚多,此事就由你来做。
  沙澄沉默片刻,恭敬拜道:“臣遵旨。”
  拟定丧仪定制,是一件麻烦差事,不仅要兼顾过去礼典,还需照顾到皇上的心情。
  典籍之中太皇太后与皇太后的丧仪皆遵循皇后丧仪,康熙看了只道:“还不够,应更庄重一些。”
  于是又拟,按照现在皇上正在做的决定拟,康熙看了也皱眉:让子孙后代也照着这样的丧仪,又有些太过。
  待太子继承皇位,太子妃以后也有机会做到皇太后、太皇太后,以后还要让子孙帝王为他儿媳妇、孙媳妇服丧三年不穿龙袍,康熙想想就皱眉。
  帝王的理智渐渐回笼,深深看了一眼胤礽,那眼神凉飕飕的,像是在放眼刀子。
  胤礽事儿都干下了,绝对不带怂的,无论汗阿玛怎么瞪他,怎么怪他,他都皮糙肉厚,全部挡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