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66节(4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东部大区的重要城市,大量地离开海岸都在1000公里以内,而且拥有超级大电网,容量大、 风电接入条件好,因而海上风电更具优势。
  目前海上风电的发电成本已经可以控制在5分/度,而且由于其成本构成主要是设备购置费(50%)和建安费用(35%),设备随着生产端的成熟,本来每年都要降价,而如此庞大的工程,自然也不能用所谓的“市场价”来完成。所以如果按当下价格核算,就已经能够达到2.5分/度,在长达25年或以上的不断建设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预计发电效率会有很大提升,而设备成本仍将不断下降,所以用不变价格计算,未来达到1分/度成本的可能性,是大概率的。
  建安成本也是可以大幅下降的。例如原来海上风电安装船成本高昂,性能还不算完善。但是国家决定这个“海上风电带”超级工程后,集中科研力量打造了一批高效的海上风电安装船,其效率超过原来的10倍,而且由于无间断地大规模实用,折旧成本摊销到单位风电上,自然可以大幅度地下降。
  设备之所以昂贵,也是因为主体的风电机组及塔筒所处环境恶劣,风机易腐蚀。但在国家意志下,利用海军科研单位多年的防腐及其它研究成果,现在项目实用的风机已经大幅提升了这方面的性能。
  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这个“百万亿度海上风电带”的超级工程,也就横空出世了,沿着中国东部的海岸,从南到北,选择风力丰富可控的海域,一路安装下去,形象地说,未来在中国海岸,就有一条断断续续的非常长的“风电带”。按照目前的规划,2530年左右的时间,要完成150亿千瓦的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当然要突破120万亿度。整个工程的规模,并不逊于青藏光伏海,算是各有千秋。
  等到2030年左右,这两个超级工程的发电总量,应该能达到250万亿度左右,大致是中国规划总目标500万亿度的一半,是1998年全国发电量的8倍,规模之宏大可见一斑。
  与青藏光伏海项目一样,原来的“东水西调储能超级工程”正好与这个“海上风电带”项目构成绝配,用东水西调工程来调节风电的不稳定性,发挥储能功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