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打工人(美食) 第85节(3 / 4)
至于有没有人为他辩驳的?自然是有的。
作为当时的太子太师,他也时常在空闲时替学子讲课,门下也算是有着众多的弟子,其中也不乏有学生是在朝中任职的。事发之后,他们日日在朝堂上替他辩驳,为他奔走。
但是三司会审,罪证确凿,就是再辩,再打点,也抵不过“实证”二字。
长安城大街小巷到处都传着带有他亲笔书写的试题,如此的实证,他就是想抵赖也抵赖不了。而那些为他辩驳的大臣,更是让先帝相看生厌,但凡有所关联的,同样被下了大狱,
一时间人心惶惶,谁也不敢再多言。
后来,李崇自知罪孽深重,在狱中自杀,本以为此案就此作罢,但无数学子上街讨伐,势要让朝廷还他们一个公道。
先帝震怒之下,便将与此案有关的人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也成为史书上判刑最为严厉的一次舞弊案。
李崇的长子李颉,时任礼部尚书,被革职流放岭南,家眷尽数充入掖庭和教坊。次子李谌,虽无官职在身,但案发之后却是莫名消失,不知所踪。
其女李杜若因出嫁从夫,恰怀身孕,这才免于一难。
李崇全族剩下的上下一百二十口人,也有不少因此事受到牵连贬官的,但比起前者抄家流放,却是算逃过一劫了。
事后也不是没有人怀疑过,但证据就摆在这里,先帝更是从此之后禁止朝中任何人再议论此事,违者判于同罪。
这场震惊朝野的春闱舞弊案才就此落幕。
她曾在国子监的祠堂里看到那一片空白被撤下的牌位,更是对这一场曾经的往事唏嘘不已。
直到今日,她看着这纸张上满满的名字,全数都是在国子监待过的李家人。其中一行的名字尤为刺眼。
李谌,号昌黎先生,崇乐十九年于国子监离学,曾为著《昌黎先生文集》《居思录》三下江南找寻灵感,案发后不知所踪。
黎书禾只觉得脑子轰地一声,已全然听不见任何周遭的声音。
难怪阿娘每每提到阿耶时都是咬唇不语,难怪直到临终也只肯告诉她一个化名。
她既放心不下阿耶的生死,又怕自己因着莽撞被卷进无端的灾祸之中。
事已至此,她在心里反复地问着自己,她还要继续去找吗?还是就此好好的偏安一隅,从此只过着自己的生活。
还有……
黎书禾的双眸倏然沉了下来。
陆少卿将这份名册给自己是何用意?他是不是猜到了什么。
是了,李谌下江南时皆是用的化名,更是从未担任过一官半职,因此无人知晓。否则她和阿娘怎么可能安然度过这么些年。
那他呢?他又是怎么得知的?
想起他方才那句“寻人也好,查案也罢,都可以找我帮忙”,说这话的时候应是真有几分真诚所在。不然以他往日里素来是那副冷冰冰的模样,倒从未有过如此的柔情。
若只是为了套自己的话,将自己这个漏网之鱼送去审判,倒不至于做到如此地步吧?
以他这般高位的人,只要随意动动手指,她便没有任何的抵抗之力。所以,他真的会愿意冒着风险替自己去探查这桩往事吗?
向来目标明确的人,此刻也昏了头脑。用了许久,她才将心情渐渐平复下来。
她有什么好怕的。
说她与这李家有关系,又谁有证据? ↑返回顶部↑
作为当时的太子太师,他也时常在空闲时替学子讲课,门下也算是有着众多的弟子,其中也不乏有学生是在朝中任职的。事发之后,他们日日在朝堂上替他辩驳,为他奔走。
但是三司会审,罪证确凿,就是再辩,再打点,也抵不过“实证”二字。
长安城大街小巷到处都传着带有他亲笔书写的试题,如此的实证,他就是想抵赖也抵赖不了。而那些为他辩驳的大臣,更是让先帝相看生厌,但凡有所关联的,同样被下了大狱,
一时间人心惶惶,谁也不敢再多言。
后来,李崇自知罪孽深重,在狱中自杀,本以为此案就此作罢,但无数学子上街讨伐,势要让朝廷还他们一个公道。
先帝震怒之下,便将与此案有关的人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也成为史书上判刑最为严厉的一次舞弊案。
李崇的长子李颉,时任礼部尚书,被革职流放岭南,家眷尽数充入掖庭和教坊。次子李谌,虽无官职在身,但案发之后却是莫名消失,不知所踪。
其女李杜若因出嫁从夫,恰怀身孕,这才免于一难。
李崇全族剩下的上下一百二十口人,也有不少因此事受到牵连贬官的,但比起前者抄家流放,却是算逃过一劫了。
事后也不是没有人怀疑过,但证据就摆在这里,先帝更是从此之后禁止朝中任何人再议论此事,违者判于同罪。
这场震惊朝野的春闱舞弊案才就此落幕。
她曾在国子监的祠堂里看到那一片空白被撤下的牌位,更是对这一场曾经的往事唏嘘不已。
直到今日,她看着这纸张上满满的名字,全数都是在国子监待过的李家人。其中一行的名字尤为刺眼。
李谌,号昌黎先生,崇乐十九年于国子监离学,曾为著《昌黎先生文集》《居思录》三下江南找寻灵感,案发后不知所踪。
黎书禾只觉得脑子轰地一声,已全然听不见任何周遭的声音。
难怪阿娘每每提到阿耶时都是咬唇不语,难怪直到临终也只肯告诉她一个化名。
她既放心不下阿耶的生死,又怕自己因着莽撞被卷进无端的灾祸之中。
事已至此,她在心里反复地问着自己,她还要继续去找吗?还是就此好好的偏安一隅,从此只过着自己的生活。
还有……
黎书禾的双眸倏然沉了下来。
陆少卿将这份名册给自己是何用意?他是不是猜到了什么。
是了,李谌下江南时皆是用的化名,更是从未担任过一官半职,因此无人知晓。否则她和阿娘怎么可能安然度过这么些年。
那他呢?他又是怎么得知的?
想起他方才那句“寻人也好,查案也罢,都可以找我帮忙”,说这话的时候应是真有几分真诚所在。不然以他往日里素来是那副冷冰冰的模样,倒从未有过如此的柔情。
若只是为了套自己的话,将自己这个漏网之鱼送去审判,倒不至于做到如此地步吧?
以他这般高位的人,只要随意动动手指,她便没有任何的抵抗之力。所以,他真的会愿意冒着风险替自己去探查这桩往事吗?
向来目标明确的人,此刻也昏了头脑。用了许久,她才将心情渐渐平复下来。
她有什么好怕的。
说她与这李家有关系,又谁有证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