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4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赡养人类》这部小说最有意思的两个点在于,第一:刘慈欣在书中创造了一个终产者的概念。
  第二:入侵地球的外星人要按照人类最低生活标准给予所有人生活物资。
  逼迫的全世界所有的富商政客们不得不进行“财富液化”计划。
  这两个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既有科幻中的“科学”“幻想”,同时又不失对社会现实与人文的思考。
  科技越发展,富人与穷人的差距越大。在刘慈欣的小说中,当基因编辑和生物智脑以及知识灌输的科技能力被发明出来之后,富人与穷人就彻底成为了两个物种。
  科技越发达,世界越赛博朋克。当然,现在赛博朋克的概念还没发明出来。
  所谓的赛博朋克指的是高科技低生活质量的世界。
  比如说这个世界都已经可以断肢再生,人类都可以去月球开矿了。
  但是普通人却连正经的炒菜做饭的食物都吃不起了,只能吃各种半成品。
  新鲜食物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当然,有可能会更过分。
  也许是穷人以后只能吃蛋白块和维生素片来补充营养,传统意义上的食物概念可能会从穷人的词典里消失。
  不过《赡养人类》自然可以让赛博朋克这个概念更早的出现。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科幻小说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怪圈之中。要么过于科,要么过于幻。
  这也大抵上是因为冷战的影响吧,不论东西方的科幻作家都受到了影响。
  所以除了少数如同阿西莫夫这样的世界级大师外,很多科幻作家写作的书籍质量真的是惨不忍睹。
  毕竟科幻不涉政治(或人性或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这个阶段的苏联文学作品,你不能说它是一潭死水,这里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是在科幻领域,苏联人畅想的还不够。相反,他们在古典文学领域的建树反而更大一些。
  这也体现在他们拍摄的电影上。一直到六十年代,苏联才拍摄了一些科幻电影。
  其中的特摄水平不错,但是故事情节乏善可陈。
  李锐连续几天观看了十几部苏联电影。
  如果是拍大型历史剧,那苏联堪称神一般的存在。但是一旦涉及到现实和科幻领域,那真的是相当拉跨。
  所以拍摄《赡养人类》这部电影,李锐邀请苏联方面提供一些演员,以及剧组前往苏联取景,苏联也负担一部分拍摄费用等等。
  但是李锐要求拍摄的主导权要在中方这边。
  真不是李锐瞧不起苏联的导演们,主要是他们真的不会啊!
  李锐的这些要求是连同着剧本一起送到苏联的。
  对于这些小事,斯大林自然是不可能亲自过问的。
  但是下面那些拿到扎罗多夫给的剧本的苏联导演们却对中方的表现的非常不配合。
  “剪辑、掌镜、配乐……几乎所有后期工作都由中国完成?”
  “开玩笑吧。中国人刚拍了两部电影,就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了?”“这是把我们当成小工了?”有人在不满。
  这个时候的苏联,也是有作家协会、影视协会等类似的组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