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5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一期来信里,长三角地区的读者基本上都是在说《南京大屠杀》拍的好。
  虽然吓人,但是这段历史就要这么拍,这样大家才记得住。也有一部分读者来信是表示,这个电影太逼真了,他们很想知道这到底是拍摄的电影,还是当时日本人拍摄的罪行纪录片。
  也有一部分对这样的拍摄技巧很好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解释。
  因为有一名大学老师带着自己大一的学生去看了这部电影。
  里面有学生吵起来,争论的话题就是这电影到底是真的杀人了,还是说电影特技。
  大家为此争论不休。当然除了这些讨论之外,还有许多的信是写过来臭骂杜江所写的文章的。
  有的人写的还算有理有据,而有的人写的则是单纯的情绪宣泄。这些信件数量极多,除了《朝闻》收到了之外。
  那些帮着杜江说话的媒体也收到了。
  只不过那些媒体收到的信件内容措辞可就没那么委婉了。
  甚至有人在信里直接邮寄了子弹到《沪报》的编辑部,让金福瑞等人闭嘴,不然就带着兄弟去干他。
  这些信件从一个方面代表了民意,《朝闻》公开了这些来信的盛况,照片里的两张拼起来的办公桌上层层叠叠的累满了信件。
  打眼一看便知道有上万封了。这下子那群媒体人不敢在吭声了。
  而这群跳的人也被李锐记录在了小本本上了。
  有的媒体是已经拿到了版号,觉得自己高枕无忧了。就把面具给撕下来了。
  他们就等着以后严格的审查程序吧。
  如果新闻媒体不能为这个国家最广泛的人民发声和诉说诉求,那么这种媒体不要也罢!
  李锐不稀罕他们,就像是不稀罕上影厂的老东西们一样。
  这场改制,李锐在上海待了一个星期。
  把上影厂内原本的权利山头全都梳洗了一遍。
  八大电影厂的山头全都给拔掉了,该靠边站的靠边站。
  其中权利最大的制片人体系、导演体系,李锐几乎全都换掉了。李锐情愿重新开始培养,也不能让某些人把持着这些位置。
  最重要的是李锐对电影城进行了深度改制,将其从一个文艺机构定性为一个半文艺半工业机构。
  成立工人委员会,将电影拍摄流程尽可能的拆开形成流水线结构。
  每个人专精自己一样技术便可,不强制所有人都成为多面手。这种改制必然会引起他人诟病,认为这种拍摄方法拍出来的东西必然匠气十足,缺乏灵性。
  但是李锐却觉得,以上影厂目前的情况,与其让那些心有不满的导演们发动他们的灵气,还不如按部就班的来拍摄匠气十足的电影呢。
  电影创作必须要走规模化、工业化,最重要是需要量大管饱!就像是远走香港的邵氏兄弟一样。
  不仅撑起了香港电影,还让香港电影红遍亚洲。邵氏可以做到,没理由新中国就做不到。
  尤其是现在还有自己这个外挂在手。
  上影那边的问题基本上在一个星期内都搞定了。
  李锐因为有底牌,根本不虚这些所谓的名导名演。听话就靠边站,不听话就直接滚蛋,进厂拧螺丝也是能吃饭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