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辛长平既然做下决定,就没有要隐瞒的意思,便点头回道:“待今年盛哥儿县试府试考完,我便跟县令大人告假,在家中备考,今秋便去省城,参加今年的乡试。”
  “好啊!那就预祝长平侄儿今年秋闱高中!”辛氏族长喜不自胜,若辛长平今秋得中,辛氏在这潍县的地位可就不一般了。
  潍县最大的氏族是黎山杨氏,黎山书院便是杨氏开办的,杨氏是书香世家,祖辈据说曾出过三品大员,目前在世的有两个进士,三个举人,秀才童生更是有好些个。
  杨家的两个进士,一个是杨家这一代的家主,辛长平好友杨继学的父亲,因无心官场,一心办学,在中进士授官做了一任县令后便辞官回乡,开办了黎山书院。
  另一位则是杨继学的叔父,官至五品,在滨州做一府学政。
  第12章
  除杨继学外,另外两个举人一个是杨继学的阿爷,在外地做着县令,一个是杨继学的堂叔,跟着杨继学的爹在黎山书院教书,正好是辛盛的老师。
  辛氏族长带着满桌族老举杯贺过辛长平后,又大声把辛盛也喊过来。
  拍着辛盛的肩膀出言鼓励道:“听你爹爹和阿爷说,二月你便要下场县试,好好好啊,我辛氏一代强过一代,当年你父十六岁得中童生,已经是十里八乡知名的神童,到你这十三岁稚子若也得中,族谱必要大大的记上一笔!”
  又解下腰间的荷包,不容拒绝的塞到辛盛怀里,说:“这是叔爷单给你的笔墨钱,拿去买书纸,今年若是考中了,族里再出钱为你摆酒庆贺!”
  辛盛抬眼去看辛长平,见辛长平点了头,才收下荷包道谢:“谢谢叔爷,侄孙定然努力。”
  等辛盛拿着沉沉的荷包回了小孩那桌,辛砚便急忙凑上来,艳羡的问到:“盛哥哥,族长叔爷给了你什么?快给我也瞧瞧。”
  辛盛打开荷包一看,里面装的是两个桂花样子的银裸子,他拿出一个掂量一下,约莫有半两重。
  像这种花样的银裸子,往往都是大户人家年节里特意找银匠打了送人的。
  乡下人家都是给些铜钱,银子都少见,辛盛便知这定然是族长叔爷特意去找人打了,专为给辛盛博个蟾宫折桂的好彩头。
  辛砚探头一见便羡慕得红了眼,今日一早他同二堂兄、弟弟一道去组长叔爷家拜年,每人才各得了五枚铜钱罢了!
  辛盛感受到了族长对自己的殷殷期盼,心中又添了些压力。
  辛盛在黎山书院名列前茅,甚得先生们看中,除了因为他天资聪颖外,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努力。
  每日他都是第一个起床背书,最后一个熄灯睡觉,先生们布置的课业他都最先完成,从不懈怠。
  辛盛本就早慧,黎山书院束脩不菲,自己念书求学每年都要花费家中过半收入。
  他早就下定决心,定要读出个名堂来,才能对得起家中对自己的付出,便想着自己若考得功名,成了秀才便有免丁役和免赋税的名额。
  辛家因为辛长平的秀才功名,可免除两人丁役,十亩田地免税。
  如今的赋税,除了交到中央的十税三外,地方还要再税十之一、二,截留下来用作地方开支。
  农民种一亩田地,产出的一半都要上交,辛家这十亩地都免税之后,等于多出了一倍的收入。
  男子十五岁成丁,除有秀才功名以上者,每户两名男丁便得出一人服役。
  辛家为了免田地赋税,分家只是私下约定,在官府登记上还是一家。
  家中阿爷辛丰收因年满五十不需服役,孙辈都未满十五也不需服役,只辛长安和辛长康兄弟两出一人服役。
  辛长平每年多出的一个服役名额,都卖给了镇上的富户,一次五百钱,一年三次便是一千五百钱,折一两半银子。
  正常年份一亩上等水田的产出约三百五十斤左右,一斤米卖价六到七文钱。
  是以,一亩地的产出赋税约一两银子,按三七的比例,若是辛盛也考得秀才功名,每年免税名额让族中公田托寄名下,族里能给每亩七钱银子,十亩便是七两,加上两个丁役三两,一年收入便有十两。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