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37节(2 / 4)
唯一能派上用场的,只是她脑子里跨越时代的见识罢了。
所以辛月只在宋氏给辛盛做书袋时指着晾在墙角的油布伞说:“娘亲,近日雨多潮湿,若给哥哥用绸布、棉布做书袋,要是赶上雨天,袋中书、纸、笔、墨怕是容易打湿,那做伞面的油布能隔雨隔潮,为什么不用油布给哥哥做个书袋,天气不好的时候背呢?”
宋氏听了觉得有道理,特意去卖雨具的铺子里跟老板买了几尺颜色素雅的油布,回来给儿子缝制书袋。
棉布、绸布都软,好缝制,但做出来的书袋也软,不成型。
这油布硬挺,宋氏缝制的时候特意用了最粗的针,也难以穿插,都靠着顶针才艰难的缝好。
不过虽然缝制的时候千难万难,最后做出来的书袋却给宋氏带来了惊喜。
这硬油布缝出来的书袋,方方正正,挺括有型,每个隔层放进去的物品都井然有序,不像之前的棉布绸布做出来的书袋,一提起来,里面装的东西就会都聚集着挤到一处互相贴近。
辛盛回家瞧见了这新做的书袋,本来还嘴里抱怨的说:“娘亲忙着铺子里的生意,已经够累了,我的书袋还能用,不用给我做新的。”
等宋氏把书袋往他肩上一挎,明明里面笔墨都装着,却不曾有一点拥挤,辛盛走了几步,低头打开书袋往里看,书袋里的东西各个都乖乖的待在自己的隔层里,半点没有挪动过。
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辛盛笑着说:“这书袋可真好用。”
第44章
二月三十这日,天还未亮辛姑母便起了,她轻手轻脚的穿好衣服去灶房准备朝食。
为了取个吉利的好兆头,辛姑母特意昨日睡前就揉好了白面,今日早上好做状元饽饽。
原是先时有一科状元,每日早起便要吃饽饽,殿试那日早晨他一早便四处找卖饽饽的摊子,非要吃到了才去参加殿试。
后来他高中状元,这饽饽便被大家笑称是状元饽饽,为了沾他的文气和喜气,每家有参加科举的考生,家里都会给考生准备一碗状元饽饽做朝食,好图个吉利。
辛姑母刚做好朝食,不知道巷子里谁家养的大公鸡跳到了院墙上,“喔喔喔”的打鸣声传得甚远,辛家众人被吵醒了一个接一个的起床出来。
辛盛穿着崭新的蓝色长袍坐到桌边,端着饽饽吃时小心翼翼的,生怕弄脏了身上的新衣。
因为怕惹他分心,家里绣铺的生意如何,大家并没有和他详说,只说一切甚好。
所以辛盛不知道这个月开业至今也就半月,娘亲和妹妹就挣了一大笔银子。
他还对自己身上的新绸衣耿耿于怀,说道:“娘亲用棉布替我做一身长袍也就罢了,这绸缎的多费银钱啊。”
还是辛月问他:“哥哥书院里那些同窗,穿绸的可多?若是人家都穿绸,你却穿一身棉布,还怎么替咱家拉生意?”
辛盛想起之前商议好的,他要在书院的同窗里宣传自家铺子里的衣服,这才自在起来。
吃完了朝食辛盛便回他屋里取了书袋,辛家离县试的考场近便得很,也不需要套驴车,只步行就很快能到。
辛姑母和郭玉娘留在家里看家,而宋氏和辛月今日特意关店休息,就是为了亲自送辛盛考试。
辛长平倒不用请假,反正考场就在县衙旁边,他只需把辛盛送到考场外,等考场开始放人进去了再去县衙上值,县试要考一整天,等辛长平下值了正好又可以到考场外等着接他。
他们到了考场
门口,考场的大门还关着,只见一群县衙的差役在考场外面守成一圈,只考场大门处等着搜检考生的是县试的考官从府城带来的兵丁。
辛家众人才送到外围,辛盛便和书院里相熟的同窗碰了面,黎山书院的几位先生也都在此等着,等书院参加考试的学子都到齐了,便会由先生们带着一块儿去门口核验身份。
和辛盛住同一个学舍的姜南星今日虽不参加县试,但也早早的跑到考场外等着辛盛,他远远的瞧见辛盛到了,便满脸是笑的凑过来,喊道:“辛盛,我来送你考试,祝你今日文思泉涌、一举夺魁!”
过年时在杨家的一番对答,使得辛盛的才名已经传遍了潍县,甚至那些个在场的外县的秀才,回家也和亲友念叨了辛盛许久,将近两个月的舆论发酵,如今辛盛在东安府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神童。 ↑返回顶部↑
所以辛月只在宋氏给辛盛做书袋时指着晾在墙角的油布伞说:“娘亲,近日雨多潮湿,若给哥哥用绸布、棉布做书袋,要是赶上雨天,袋中书、纸、笔、墨怕是容易打湿,那做伞面的油布能隔雨隔潮,为什么不用油布给哥哥做个书袋,天气不好的时候背呢?”
宋氏听了觉得有道理,特意去卖雨具的铺子里跟老板买了几尺颜色素雅的油布,回来给儿子缝制书袋。
棉布、绸布都软,好缝制,但做出来的书袋也软,不成型。
这油布硬挺,宋氏缝制的时候特意用了最粗的针,也难以穿插,都靠着顶针才艰难的缝好。
不过虽然缝制的时候千难万难,最后做出来的书袋却给宋氏带来了惊喜。
这硬油布缝出来的书袋,方方正正,挺括有型,每个隔层放进去的物品都井然有序,不像之前的棉布绸布做出来的书袋,一提起来,里面装的东西就会都聚集着挤到一处互相贴近。
辛盛回家瞧见了这新做的书袋,本来还嘴里抱怨的说:“娘亲忙着铺子里的生意,已经够累了,我的书袋还能用,不用给我做新的。”
等宋氏把书袋往他肩上一挎,明明里面笔墨都装着,却不曾有一点拥挤,辛盛走了几步,低头打开书袋往里看,书袋里的东西各个都乖乖的待在自己的隔层里,半点没有挪动过。
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辛盛笑着说:“这书袋可真好用。”
第44章
二月三十这日,天还未亮辛姑母便起了,她轻手轻脚的穿好衣服去灶房准备朝食。
为了取个吉利的好兆头,辛姑母特意昨日睡前就揉好了白面,今日早上好做状元饽饽。
原是先时有一科状元,每日早起便要吃饽饽,殿试那日早晨他一早便四处找卖饽饽的摊子,非要吃到了才去参加殿试。
后来他高中状元,这饽饽便被大家笑称是状元饽饽,为了沾他的文气和喜气,每家有参加科举的考生,家里都会给考生准备一碗状元饽饽做朝食,好图个吉利。
辛姑母刚做好朝食,不知道巷子里谁家养的大公鸡跳到了院墙上,“喔喔喔”的打鸣声传得甚远,辛家众人被吵醒了一个接一个的起床出来。
辛盛穿着崭新的蓝色长袍坐到桌边,端着饽饽吃时小心翼翼的,生怕弄脏了身上的新衣。
因为怕惹他分心,家里绣铺的生意如何,大家并没有和他详说,只说一切甚好。
所以辛盛不知道这个月开业至今也就半月,娘亲和妹妹就挣了一大笔银子。
他还对自己身上的新绸衣耿耿于怀,说道:“娘亲用棉布替我做一身长袍也就罢了,这绸缎的多费银钱啊。”
还是辛月问他:“哥哥书院里那些同窗,穿绸的可多?若是人家都穿绸,你却穿一身棉布,还怎么替咱家拉生意?”
辛盛想起之前商议好的,他要在书院的同窗里宣传自家铺子里的衣服,这才自在起来。
吃完了朝食辛盛便回他屋里取了书袋,辛家离县试的考场近便得很,也不需要套驴车,只步行就很快能到。
辛姑母和郭玉娘留在家里看家,而宋氏和辛月今日特意关店休息,就是为了亲自送辛盛考试。
辛长平倒不用请假,反正考场就在县衙旁边,他只需把辛盛送到考场外,等考场开始放人进去了再去县衙上值,县试要考一整天,等辛长平下值了正好又可以到考场外等着接他。
他们到了考场
门口,考场的大门还关着,只见一群县衙的差役在考场外面守成一圈,只考场大门处等着搜检考生的是县试的考官从府城带来的兵丁。
辛家众人才送到外围,辛盛便和书院里相熟的同窗碰了面,黎山书院的几位先生也都在此等着,等书院参加考试的学子都到齐了,便会由先生们带着一块儿去门口核验身份。
和辛盛住同一个学舍的姜南星今日虽不参加县试,但也早早的跑到考场外等着辛盛,他远远的瞧见辛盛到了,便满脸是笑的凑过来,喊道:“辛盛,我来送你考试,祝你今日文思泉涌、一举夺魁!”
过年时在杨家的一番对答,使得辛盛的才名已经传遍了潍县,甚至那些个在场的外县的秀才,回家也和亲友念叨了辛盛许久,将近两个月的舆论发酵,如今辛盛在东安府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神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