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过那铺子不是在街角,就是面积小了些,再不就是位置偏了些。
  梁照儿不死心地问:“就没旁的了吗?”
  小郎君摇了摇头:“梁掌柜,不是咱不替您找,而是实在没有啊!您有所不知,这汴京城寸土寸金,但凡稍微好些的铺子早就叫人眼疾手快地订下了,您要的又急,实在不好去寻摸。”
  燕环拉过梁照儿小声道:“要不就去马行巷找贾家的,我觉着这郎君说的对,汴京可不比扬州城,万事都得有关系才好行事。”
  第106章
  梁照儿点了点头,对着小郎君道了谢,只说自己再考虑下,便又赁了辆驴车载着自己与燕环往马行巷去了。
  到了马行巷,梁照儿沿路问了好几个卖炒货的货郎才找到了贾家的宅子。
  贾家的宅子在巷子尾,墙壁用砖石砌成,粉刷成了白色,侧边开了一扇黑漆的板门。
  燕环上前扣了门,里头一个小丫头伸头出来探望了一眼。那小丫头见是个脂粉气重的脸生娘子又“砰”的一声将门合上了。
  此举气煞燕环,恨不得拍门与那小丫头理论一番,只想着是来求人的才堪堪作罢。
  梁照儿清了清嗓子在门外喊:“小大姐,麻烦您开开门,我是扬州姑太太处引荐来的。”
  那小丫头听见“姑太太”三字,才不情不愿地开了门:“姑太太,哪个姑太太?”
  “她儿子是如今扬州知州的刘大人,您主家的亲侄子。”梁照儿笑着说。
  那小丫头朝里头大喊道:“娘,扬州来了人,说是姑太太打发来的。”
  说罢,那小丫头一溜烟跑了个没影。
  梁照儿和燕环在门口等了一会儿,才见一位身材肥硕的中年女人从里头出来,她满脸堆着笑说:“是姑太太叫来的?我是我们太太的陪房,贾家的,二位先请进来叙话罢。”
  三人前后相簇着进了房中,贾家的又让蹲在门口玩狗尾巴草的小丫头进来倒茶吃,这小丫头是她家的二姑娘,大姑娘已经送了去府上服侍贵人们。
  贾家的瞧着面前两位打扬州来的娘子又温柔又软款,心里暗自点头。她见两人喝了茶又问道:“是姑太太打发你们上京城来的?她老人家可还好?”
  梁照儿眼珠子一转,立刻说:“姑太太心中挂念娘家,知道我们上京来,特意叫来瞧瞧您,回去也好把京中事学给姑奶奶听听。”
  贾家的点了点头,又问:“难为姑太太还记挂着,不知两位怎么个称呼法?”
  两人说了自己的名儿,梁照儿又牵头说起如意楼曾与刘老夫人的因缘,因着想和贾家的攀上关系,梁照儿又多描摹了几番,好显出自己在刘老夫人面前的体面来。
  贾家的也是个人精,不难猜着她的心思,绕了半圈便问:“梁娘子既是姑太太的人,我也不多兜圈子了,有什么我能办的,都替你去走动走动。”
  “不敢让妈妈为难,只是同我男人上汴京来做生意,久未寻摸到合适的铺子,听姑太太说舅老爷手底下在马行巷有个闲置的铺子,便想着按市价租下,也好有个落脚的地方。”梁照儿回说。
  贾家的呵呵笑道:“你这倒是找对人了,我和另一个陪房管着我们太太的陪嫁铺子,对这里头的门道还算清楚。马行巷那铺子原是我们太太的陪嫁,专卖素绢的,生意不景气就搁置了,老爷疼我们太太就收了过去替她管着,还把银钱兑了现,不过后头不知怎的也就不了了之了。如今有人肯租那铺子想来太太也没不同意的理儿,只是光我一个说了不算,还得问过我们太太了才是。”
  “那就劳烦贾妈妈替我走动走动。”说着,梁照儿掏出一个银锞子塞进贾妈妈手里。
  贾家的掂了掂重量,笑嘻嘻地说:“娘子见外了,若您回扬州千万替我请姑太太安!”
  三人又闲话几句,贾家的才亲自送了梁照儿和燕环出门。
  刚将两人送出门,贾家的二姑娘便不解道:“什么姑太太,我没见过也没听过,娘你怎的就答应了她们帮着去太太那走动呢?”
  贾家的拉过二姑娘解释起来:“不许胡说,姑太太与老爷乃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妹,早些年嫁了个进士跟着一道外放做官,才少了联系。你方才没听说刘大人如今出知扬州,卖个面子说两句话就能得一锭谢银,也没什么打紧的,这梁娘子瞧着也不是个差钱的。再者牛家的那老货千推万阻地不让人去看那铺子,只说风水不好,实则是想将那铺子留给她侄儿做皮货生意用。我呸!她平日里就在太太跟前想压我一头,我岂能遂了她的愿?正巧这梁娘子送上门来,只为碍她的眼,我都要走一遭!”
  贾二姑娘促狭地笑了:“我看最后这条才是最要紧的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