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是啊,我有个学妹在做房产中介来着,经常在朋友圈发看房视频……这两年房价掉了好多,我觉得是挺好的入局时机……”
  房子。自己的房子。完全属于她们的……一个家。
  赵肆的心被拨动了一下。
  “那……去看看?”
  “好呀。”
  (全文完)
  2025.9.23
  第109章 后记[番外]
  我为这个故事创建文档的时候是2023年1月,现在是2025年9月。
  这个故事长得超出我的预计,花费的时间也完完全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我一度很想放弃继续这个故事,好在最后还是写完了,虽然久一点、慢一点。
  我一开始写这个故事只是为了写一写我那被记忆美化过的江南水乡,以及那些活在小城里的人。我那时希望这个故事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短文,是一个被人用怀念的口吻讲述的故事,所以它本不该太长的,一个被人口述的故事很快就该被讲完,留下余韵留下空间。
  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我越写就越发现,如果我要写那些被记忆和时间朦胧过的美和惆怅,我就不能不写那背后的东西,麻木、疼痛、迷茫、失落、无措……缺失了这些就绝无法重现出那种朦胧的记忆感,就像那些发黄的相片给人的感觉一样。而这些藏在时间侵蚀的表象下的东西需要更多的篇幅更多的故事来铺垫,它们也像时间一样,要有足够的积累足够的沉淀。于是这个故事就越来越长越来越长。
  但我其实写得很难受。我前面也有说过,我做了一件特别愚蠢的事,我因为写不出写不好,而在这篇文里放进了太多的我自己。
  当然,这个故事里没有哪一个角色是以我自己为原型的,我只是把自己前半生经历过听说过的一切都掰开了揉碎了又重新组装在一起放进去了。这里头有些是我自己经历过的,有些是我听说的,有些来自我的爱人、来自我的朋友、来自我的同学同事师长、来自我的姊妹兄弟,有些来自旁人的闲话八卦,有些是我真情实感共情过的,有些是我冷眼旁观过的。我把我看过听过见过的那些零零碎碎全都揉进来。
  而把故事揉进去的同时,我也把我的情绪揉进去了。为什么、凭什么、怎么能这样呢。甚至很多时候我特意在挑选那些让我难受的情绪和故事进来。我想要一个足够真实的故事,真实到这些角色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他们经历的一切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那样。我要疼痛是真实的疼痛,痛苦是真实的痛苦。
  很早的时候,我跟我的小伙伴说我写了个青春疼痛文学,我小伙伴说:“你?青春疼痛?我不信。”我说你去看,她看了说你这算哪门子的青春疼痛郭敬明那种才是,我说你就说够不够青春,够不够疼痛!
  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疼痛不就是这些吗——学业、成绩、工作、事业,友情与爱情,理想与现实,爱与被爱,以及原生家庭。它们都很普通,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说起来简简单单稀松平常,但每一个词汇背后都有过汗水和眼泪。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
  多痛才算是够痛,多难才算是够难。永无止境。
  我写的时候其实多数时候觉得自己写得很糟糕很寡淡。所以我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掰开放进那些场景里,去感受去想象,什么会让我自己痛,什么让我自己难受,我在我自己的人生阅历里挑挑拣拣。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一盘红烧鱼,被筷子拨来拨去找那一块最合心意的肉或骨,拨着拨着,把自己戳成了一盘零碎和狼藉。好难受。
  为了有足够的情绪效果,我把所有的感受挤压,反复压缩压缩,压到不能再小,然后让它反弹、炸开,然后蘸着那一刻最为饱满的情绪来往下书写。因此我有很多的语句写得不够规范,我用了很多的语句层叠,用了大量的长句,也不分段,甚至有很多的断句都是有问题的。大段大段的文字叠在一起,充满了混乱的情绪。
  没有一点技巧,全是情感。
  我用最饱满的情感去写这个故事,写这样两个人,写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我与她们同频。
  中间很长时间我不想继续写这个故事,就是怎么都不愿意写,连打开文档都不想。但放着放着,故事又会突然地跳出来,然后就再写一段,写完了累了消耗殆尽了,就再休息一段时间。就这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日更到周更到月更到随缘更。我也想过要么就弃坑算了,最后还是觉得要有个始终有个交代,可以慢,但要坚持,慢慢地磨,慢慢地等,这是我该要完成的课题。
  有很长一段时间,故事里的四季跟我现实中的四季是重叠的,她们的寒冬我的世界里也萧瑟,她们的春天我的世界里也有花开,她们在夏天追落日我的世界里下班路也有绚烂的天空。也不知道是她们在等我还是我在等她们。
  最后完结的时候其实心如止水,就是,啊,终于等到了。
  真的很感谢一直在追更的读者朋友们。我万万没想到哪怕是我这样缓慢的更新速度也依然有人在保持关注。这个故事不太爽,只有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苦闷和疼痛,即使这样也有人喜欢有人期待,真的让我十分感激。感谢你们愿意等我,感谢你们愿意忍耐我长段长段混乱的语言。感谢你们也让我有期待。
  还是回过来说一说故事本身。
  我写阿肆是因为我见过好多好多这样的人。在我们那个三四线小城市,很多小孩就是这么长大的——长在闹市里长在颠沛流离里,从小到大没有一张正经的书桌,早早地被下了读不进去书的断言,在中考分流之后稀里糊涂地进厂、打工、做点小生意,然后成家生子,过平稳也幸福的一生。他们是我的姊妹兄弟。
  在传统的评判体系里,他们都不是好孩子的范本,但他们难道又真的是自己选择的这样的人生吗?人们傲慢地给他们打上标签,可他们就没有故事吗,他们就没有挣扎过,没有抗议过吗?他们也是在靠着自己的双手认真生活、坚韧地不向苦难低头、努力去追求更好的人生的啊。他们的故事也一样会是精彩的啊。
  而砚回就是一个十分标准的小镇做题家范本。她有更优渥的家庭、更好的环境、更多的机会。但她就像所有在大城市打拼的打工人一样,看起来什么都有——更好看的学历、更光鲜的工作、更高的收入,但内里疲惫不堪,空洞又麻木,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下用奢侈和消费麻痹自己。他们看似什么都有,但其实也什么都没有。他们是空心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