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63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后世,上海石库门是贫民区的代名词。但在这个时代,石库门是有钱人住的。
  后世的石库门那是七十二家房客,把一个独栋别墅拆成了若干个部分,分给了上海市民居住。
  现在的很多石库门,那可是一家三五口人直接住着三层楼的联排别墅,自然是有钱人的代名词。
  而城市内的穷人在这个年代住什么地方呢?
  后世时空中喜欢把穷人安排在各种弄堂里,住着对于后世人觉得很破旧的老房子。
  但实际上在城市里有立锥之地,有片瓦遮头,这已经不算穷人。以上海和南京为例,一家五口住在弄堂里,有三间房的那种。
  其实已经是在城市里有着比较体面的工作了,或者是警察或者是记者或者是洋行的办事员。
  实际上更多在城市里从事体力行业的劳动者,他们基本上就是沿着河拿竹竿草席搭建棚户。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了大量的外国在华资产,也没收了很多资本家的财产,得到了大量的住房。
  然后毛主席等人把这些住房分配给了城市里这些住在河边的棚户居民。
  所以现在南京市里的居住环境是如何的?
  是三十平米左右的一个房间要拥挤下一家五口人,甚至是更多人。
  居住环境比从前住在河边的棚户好了。
  很多人也很满意。但是毛主席等人觉得,如果把事情做到这个程度就心安理得了,那么自己头上的帽子不如摘了。
  尤其是李锐出现后,他带来了许多后世的资料。
  其中就有关于后世关于人均居住环境的调查资料。
  根据专业人士的测算,一个人的居住面积以个人来计算,不能低于十七点五平米。
  这个大小几乎是人类的临界值。低于这个居住面积,人往往在家中难以展开正常的交际活动。
  并且对心理也有巨大的压抑。而当时毛主席也问李锐,关于后世人均居住面积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李锐也没有避而不谈,而是大大方方的说道:“中国人均居住面积最拥挤的城市,第一是香港,第二是上海。这两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都达不到最低居住面积标准。”
  “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仅仅只有二十四平方米,这还是把郊县地区那些大面积的农民房都算上的结果。
  如果仅仅计算上海外环线之内的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可能只有十五平米左右。”
  “而香港则是算上农民房、算上公屋,人均居住面积依然只有十五点八平米。大多数香港人住的地方还没牢房大。所以在后世有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
  毛主席问道:“是什么?”
  李锐半是玩笑半是悲哀的说道:“香港年轻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坐牢。因为算上坐牢的三餐、居住面积、监狱医疗等等,比你辛辛苦苦在外面工作一个月还划算点。”
  毛主席和周总理听到这些信息的时候,他们两人都要气乐了。
  还好他们都看了后世的各种资料,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建设,所以就算是生气,也是没有发作。
  “我们国家的住房问题是需要解决啊。”毛主席站起来来回踱步:“我看了小李提供的资料。历史上中我们国企建房子分房子也是有很多问题啊。”
  周总理也点点头:“是啊,我看了那些资料。其中干部以权谋私,需要的人排不上号。领导的亲属优先住大房子,这些问题很严重啊。”
  “不仅仅是如此。”毛主席补充道:“我看了一些资料,历史上七八十年代,国家改制对国企资金进行提留。这些国企突击花钱,乱盖员工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