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23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辛月一边啃着喷香酥脆的大鸡腿,用碗接着小心的不让面渣掉到桌上,听到他们夸奖的话抽空停了嘴才回一句:“可不是我的梦好,是我姑母手艺好,才能做得这么好吃,我不过说了一句把鸡腿裹个面糊炸一炸罢了。”
  辛姑母连忙摆手说:“可别这么夸我,这里可有正经的厨娘在呢,宋家嫂子的厨艺才是真的好,这桌上几道菜都好吃极了,难怪能在县令大人家里做厨娘。”
  辛月坐下来就忙着啃鸡腿,还没来得及打量桌上其他的饭菜,听辛姑母这么说连忙去看。
  桌上有几个盘子同辛家不一样的
  菜,定就是张家婶子做的了。
  瞧着张家婶子做的菜确实和辛姑母的有差距,辛姑母大概做的都是乡下的宴席,讲究的是个实惠大碗味道好。
  张家婶子则是在官员府邸做厨娘,这读书人讲究风雅,便是吃食也要做得精致,还要讲究摆盘。
  桌上一道鱼片都摆出了牡丹花的模样,瞧着都让人舍不得下筷,怕破坏了这美感,所以这道菜到辛月回来了都还是完整的模样。
  辛月瞧了大家一眼,干脆自己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伸手夹了第一筷子。
  这鱼片极薄,夹起来却弹弹的没有想象中那般脆弱易断,估计是生片好了之后只拿热汤浇烫熟的,白嫩的鱼片放进嘴里鲜嫩弹牙,汤很清亮,没什么颜色味儿也不重,没有喧宾夺主,只突出了鱼肉本质的清甜。
  辛月咽下嘴里鲜甜的鱼肉,举着大拇指夸道:“张家婶子这菜做得实在是雅,咱们县城最大的酒楼也没见过这么好的手艺。”
  杨氏被辛月夸得心花怒放,压着嘴角说:“哪里哪里,那还是酒楼的大师傅厉害,他是我大师兄呢。”
  其乐融融的吃了一顿饭,桌上一口剩的都没有,还好辛姑母炸鸡时有听辛月的单独装了一碟子,留着给辛长平和辛盛晚食回来吃。
  杨氏摸着鼓起的小腹,犹豫了半响开口说:“过两日我要回县衙上值,不知可否劳烦辛大姐替我做一份炸鸡?”
  杨氏是潍县大族杨氏的旁支女,她丈夫张捕头能坐稳捕头的位子,除了因为他武艺出众,更是因为他是杨家的族婿。
  当朝不允许官员在户籍本地做官,外放的官员皆是三年一任的流官,本地的世家豪族则把持着大部分的吏员之职。
  是以官员到了任上,人生地不熟的,都多要仰仗本地世家豪族,与他们打好关系,好配合自己的执政方针,做出了政绩才能在得到好的考评,才有升迁的机会。
  潍县世家以杨家为首,当初何大人到了潍县,家底便被杨家查了个干净,知道何大人出身京中官宦世家,杨家便不敢托大,主动派人前往县衙示好。
  杨家族长杨怀恩先送了厨艺好的杨氏去后衙做饭,后又给何大人说了自己的堂侄女为妻。
  这几年杨家和何大人共进退,帮着何大人稳定地方,政绩考评年年都是中上,明年第二任期满,何大人肯定是要升官的。
  何大人的大女儿是前头的妻子留下的,被接来潍县的时候才十一岁,在潍县住了四年就到了及笄之年,京城里家中祖父祖母已经开始为她商谈亲事。
  何大人虽然自己娶了潍县本地的杨氏女为妻,却从未想过要在潍县当地嫁女。
  虽然杨怀恩曾提过,他那在外做学政的弟弟有一嫡长孙,年岁与何大人女儿相当,读书亦有些天资,如今已有秀才功名,希望能求娶何大人的长女为妻。
  可何大人在潍县待不长,并不想把长女嫁在潍县,日后他去了别处为官,一生怕是都再见不了几面,便拒了这门其实还挺般配的婚事,只托了在京城的父母多多留意,替长女说个京城的儿郎。
  这样长女将来嫁在京城有祖父祖母照看,何大人外放时三年回京述职一次都可相见,日后他有机会回京任职,更是能常常相见。
  何大人的父母自长孙女及笄之后便一直寻访合适的儿郎,只是对方不是挑拣孙女丧母,就是嫌孙女在小地方长大,虽不曾和孙女直说,但快半年了都没个好信,何家大小姐为人聪慧,猜也猜到了。
  所以近两月一直怏怏不乐,茶饭不思。
  其实何大小姐不是个难伺候的人,她三四岁大的时候母亲生弟弟难产去世,一直由祖母带在身边教养,她祖母是个乐观开阔的性子,带得她也是个豁达爽朗的脾性。
  当初她爹爹来信说要娶亲,何大小姐也不曾闹过脾气,她知晓她爹爹都是为了她和弟弟,这几年才一直推拒了别人的说亲,如今也是看他们渐渐大了,到时候说亲的时候别人会以她没有母亲教导为由看轻她。
  后来接她来潍县,她也乖乖的来了,还帮着压制调皮的弟弟,从来不曾给过继母难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