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1 / 3)
沈度凌空踏步便要伸手捉住柴荣的领子将他提溜回来,不想那柴荣往右一躲,跑得更快些了。只可惜右边是堵实墙,他跑得太快一脑门撞上那墙,直挺挺地倒地晕了过去。
沈度:“……”
现在都流行这么碰瓷的吗?他可还没动手啊!
梁照儿恨恨道:“我看他就是不想收拾这地!”
两人恨恨地踹了柴荣好几脚,才哼哧哼哧地将地上收拾干净。
梁照儿觉着天底下哪还有比他们夫妻俩更心善的,遭人偷袭不说,不仅替人家收拾起来,还打发了一卷羊毡子怕他冻死,自己踹几脚也算收些利息了。
要照沈度说,不如将这柴荣打晕了丢到山上或江边,叫他也尝尝受人磋磨的滋味。
两人收拾完院子,又将柴荣绑了丢进杂间后才重新进了铺子里头。
恰逢玉松从外头会来摘了草帽,他闻到梁照儿和沈度身上一股臭味忍不住捏着鼻子说:“你俩大晚上地里挑粪去了?”
沈度:“也差不多。”
玉松满脸疑惑:“这是怎的了?”
梁照儿扶额:“说来话长。”
沈度又道:“有一贼人闯进后院,塞了一堆死老鼠在井里,还预备泼粪浇我。”
梁照儿点点头,沈度这个概括能力不错,一看就是做小学语文阅读的一把好手。
玉松抽了抽嘴角:“……这贼人,口味倒真独特,进来不偷不抢,专泼大粪。”
梁照儿大手一挥:“好了,别管那贼人了,你且说说都探听到有关喜郎的哪些消息了?”
玉松这才道:“我去了那象姑馆所在的柳巷,先找了几个打扫的仆役问话皆摇头不说,后来从后门抓了个倒夜香的老儿才问出一两句话来。只不过那老儿也只是个倒夜香的,对许多事都是模模糊糊的,只知道些大概。”
他喝了口茶,又将打听到的消息与众人分说。
说回贺家方家破人亡的那年春末,贺家的一尸两命,贺喜郎为了救母亲和刚出世的妹妹,不仅将铁匠铺子兑来的银子都花了,甚至动了将宅子也卖掉的心思。
还不待他找牙人来卖,贺家族里的其他叔伯便大摇大摆地上扬州来,美其名曰照看他,实则为了吞并这一支的家产。好在喜郎聪明,偷偷地找了个有钱的无赖,以市价的八成将贺家明教巷的宅子偷偷卖给了他,然后揣着银钱夜半时分溜走了。
梁照儿闻言忍不住有些心疼:“那时他才十一二岁罢……这么小的年纪,当真难为他了。”
喜郎背着包袱,随着不少流民往北走。他生的好,是江南水土养出的清俊,眉目像被雨水洗过的墨画,鼻梁挺秀,唇色偏淡,站在人堆里,总有人忍不住多瞧两眼。
沿路赶路时,喜郎还背着书篓,时不时地将四书五经拿出来读读,一日都不敢懈怠了读书。
喜郎还未挨到汴京城的边,身上带的银子就在半路睡觉时被人摸了去。他醒来后发疯似地抓住路过的人问有没有见过偷他东西的人,旁人自然连连摇头。
就这般颠沛流离地北上,到了汴京城门口,喜郎已与乞丐无二。
他是偷跑出来的,自然没来得及找县衙办路引,因而守城门的官兵不肯放他进去。
喜郎只得半夜在城外一座破庙里借宿,白日四处摘树上的果子和挖地上的野菜饱腹。
因摘的不少果子都是周围农户的,有时被人发现了难免遭毒打一顿,喜郎只得用手肘护住脑袋。
在破庙被冻得瑟瑟发抖时,一个脸上带疤的汉子找到了他。
“看你这模样,倒是块好料,跟我走,有你一口热饭吃。”汉子的声音粗哑,眼神却像钩子,勾着他仅存的求生欲。 ↑返回顶部↑
沈度:“……”
现在都流行这么碰瓷的吗?他可还没动手啊!
梁照儿恨恨道:“我看他就是不想收拾这地!”
两人恨恨地踹了柴荣好几脚,才哼哧哼哧地将地上收拾干净。
梁照儿觉着天底下哪还有比他们夫妻俩更心善的,遭人偷袭不说,不仅替人家收拾起来,还打发了一卷羊毡子怕他冻死,自己踹几脚也算收些利息了。
要照沈度说,不如将这柴荣打晕了丢到山上或江边,叫他也尝尝受人磋磨的滋味。
两人收拾完院子,又将柴荣绑了丢进杂间后才重新进了铺子里头。
恰逢玉松从外头会来摘了草帽,他闻到梁照儿和沈度身上一股臭味忍不住捏着鼻子说:“你俩大晚上地里挑粪去了?”
沈度:“也差不多。”
玉松满脸疑惑:“这是怎的了?”
梁照儿扶额:“说来话长。”
沈度又道:“有一贼人闯进后院,塞了一堆死老鼠在井里,还预备泼粪浇我。”
梁照儿点点头,沈度这个概括能力不错,一看就是做小学语文阅读的一把好手。
玉松抽了抽嘴角:“……这贼人,口味倒真独特,进来不偷不抢,专泼大粪。”
梁照儿大手一挥:“好了,别管那贼人了,你且说说都探听到有关喜郎的哪些消息了?”
玉松这才道:“我去了那象姑馆所在的柳巷,先找了几个打扫的仆役问话皆摇头不说,后来从后门抓了个倒夜香的老儿才问出一两句话来。只不过那老儿也只是个倒夜香的,对许多事都是模模糊糊的,只知道些大概。”
他喝了口茶,又将打听到的消息与众人分说。
说回贺家方家破人亡的那年春末,贺家的一尸两命,贺喜郎为了救母亲和刚出世的妹妹,不仅将铁匠铺子兑来的银子都花了,甚至动了将宅子也卖掉的心思。
还不待他找牙人来卖,贺家族里的其他叔伯便大摇大摆地上扬州来,美其名曰照看他,实则为了吞并这一支的家产。好在喜郎聪明,偷偷地找了个有钱的无赖,以市价的八成将贺家明教巷的宅子偷偷卖给了他,然后揣着银钱夜半时分溜走了。
梁照儿闻言忍不住有些心疼:“那时他才十一二岁罢……这么小的年纪,当真难为他了。”
喜郎背着包袱,随着不少流民往北走。他生的好,是江南水土养出的清俊,眉目像被雨水洗过的墨画,鼻梁挺秀,唇色偏淡,站在人堆里,总有人忍不住多瞧两眼。
沿路赶路时,喜郎还背着书篓,时不时地将四书五经拿出来读读,一日都不敢懈怠了读书。
喜郎还未挨到汴京城的边,身上带的银子就在半路睡觉时被人摸了去。他醒来后发疯似地抓住路过的人问有没有见过偷他东西的人,旁人自然连连摇头。
就这般颠沛流离地北上,到了汴京城门口,喜郎已与乞丐无二。
他是偷跑出来的,自然没来得及找县衙办路引,因而守城门的官兵不肯放他进去。
喜郎只得半夜在城外一座破庙里借宿,白日四处摘树上的果子和挖地上的野菜饱腹。
因摘的不少果子都是周围农户的,有时被人发现了难免遭毒打一顿,喜郎只得用手肘护住脑袋。
在破庙被冻得瑟瑟发抖时,一个脸上带疤的汉子找到了他。
“看你这模样,倒是块好料,跟我走,有你一口热饭吃。”汉子的声音粗哑,眼神却像钩子,勾着他仅存的求生欲。 ↑返回顶部↑